北投溫泉博物館位於北投圖書館旁,是一座很醒目的西式洋樓,前身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是仿日本靜岡伊豆山溫泉館而建的,在當時是台灣最富盛名、規模最大的公共浴場。

光復以後,浴場荒廢很長一段時間,後經北投地方人士熱心奔走,終於獲得為國家三級古蹟鑑定,並著手修復並規畫為以北投溫泉為主題的『北投溫泉博物館』,現場所有的工作人員,也都是由社區居民來擔任。





博物館位於中山路上,大門入口設於二樓,入館必須更換室內鞋。(這招真讚!除了保護古蹟外,還可以限定同時入館的參觀人數,不過...這是我猜的啦!呵~)





二樓的展示間中,透過老照片、導覽影片及台語老片播放,讓大家更了解北投的過往景象、歷史、產業、風光以及各個時期的發展特色。除了可以依導覽影片來認識外,現在還有志工導覽解說,不過得先預約。





〔翻拍自博物館展示架〕

清朝統治時期,凱達格蘭族及漢人都是以耕作為主的農業社會型態,都認為溫泉對人體以及稻作有害,對於溫泉的開發及利用較少。日本人統治臺灣後將日本溫泉文化帶入北投,北投溪的溫泉源頭「地熱谷」,經年瀰漫迷濛蒸氣,有著「磺泉玉露」的美稱,在日據時間是臺灣八勝十二景之一。

早期泡溫泉並非一般人有能力消費,民眾在北投溪或溫泉湧出口搭臨時溫泉浴場,享受免費露天溫泉的樂趣。(圖見:湯瀧浴場草棚)
1905年,「臺灣婦人慈善會」顧問長谷川謹介等人推動北投溫泉浴場的改良。(圖見:第二代公共浴場)
1910年在當時臺北廳長井村大吉的支持下,將原有的公共浴場擴建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圖見:第三代公共浴場)
1913年六月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落成,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規模之大,吸引了許多名人到訪。

孫文先生:1913年,民國二年,正值二次革命討袁失利時期,孫中山先生由福州遊走臺灣,曾驅車赴新北投公共浴場休憩,此行係秘密之行,故留存資料甚少。
梁啟超先生:遊臺灣時,曾題詩頌讚北投風景之美。
日本皇太子裕仁:1923年,大正十二年,日本皇太子來臺巡察,參觀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並走入北投溪觀賞北投石,事後臺北州廳立下「皇太子殿下御渡涉紀念」之紀念石碑,碑高一百四十八公分,寬二十四公分,厚二十四公分,目前置於瀧乃湯浴室的庭院。
〔轉自博物館介紹〕






日據時代,「榻榻米活動大廳」是當時的人在沐浴後納涼、用餐、休憩的地方。看起來好涼好舒服,好想上去打滾唷!(我講講而己啦!)目前於週二至週五,開放遊客自由進入休憩,週六、日因參觀人數眾多,此區暫不開放。但.....就算週末開放了,人那麼多......我還是不敢進去"滾"吧!





榻榻米大廳旁的日式穿廊,走在這兒......讓我想起了京都。什麼時候可以再去啊?唉~
穿廊的盡頭是當時的賓客來浴場泡完溫泉後休息的的「望樓」,從「望樓」看出去,可以看到北投圖書館及北投溫泉公園。





離開了二樓的展示下到一樓後,「北投浴場」搖身一變,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了。除了介紹以地名「北投」命名的「北投石」外,還有各式浴池及背後的溫泉故事。

最讓我有興趣的是「溫泉管」的進步,泡了那麼多溫泉,從沒想過因為熱及溫泉屬性而對溫泉管有怎樣的破壞。如果沒有解釋,總覺得開了水龍頭,水就流出來了,而不知背後有這麼段故事。





左圖是女生專用的浴池,可以進去坐著體驗一下,牆上還有那卡西音樂及北投故事CD可聽。右圖則是家庭池,泡澡還可以看外面的風景,真是享受啊!不過......這池會不會太小啊?!全家一起泡,應該水都沒了吧~





旁邊迴廊上的照片除了紀錄著北投博物館的事蹟,還介紹了台灣與世界各地的知名溫泉區,對於溫泉的形成、世界溫泉的分佈有初步的描述,可謂是「溫泉走廊」。(吼~又讓我想起了捷克Karvoly Vary的溫泉走廊啦!)





穿過「溫泉走廊」後便是「大浴場」,大浴場的兩旁是羅馬式拱廊,有羅馬公共澡堂的感覺,在當時是東亞最大型溫泉浴場。 大浴場在當時只服務男賓,而且只能站著泡,為的就是容納更多人.....(我好難想像一堆人站著泡湯唷~人擠人的,要出來也很麻煩吧!)

「大浴場」旁還有彩繪玻璃,天氣好的時,還可以看到光線經過彩繪玻璃後投射的光影。我們的運氣不夠好,太陽夠大,但折射的角度不對,只有感覺到「熱、熱、熱」。







北投溫泉博物館
Add: 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2號
Tel: 02-2893-9981
website: http://peitoumuseum.culture.gov.tw/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溫泉博物館 北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nnie。寫生活 的頭像
    Connie。寫生活

    Connie。寫生活

    Connie。寫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