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褚士瑩的 給自己10樣人生禮物:成就動詞型的生命地圖就在這10個關鍵 後,我開始追起了褚士瑩的書......

而購入《給自己的10堂外語課》的契機,除了因為是褚士瑩的書外,
某日在書店翻到序文寫到「......盡情去學任何有趣的事物,只要掌握在快要忘記的時候,趕快複習一下......。這些記憶的保存,是我們現在的人生,與過去、未來,與這個有趣而廣大的世界連上一條細微但是堅固的絲線」、「不學語言當然不會怎樣......但是『這些重要的細節』讓我們的世界每天變大一點,精彩一點。

表妹 Chloe 一直希望我陪著她女兒 Sandy 去上韓文課,我一直很猶豫,韓文字靠著O、┌、┬、┐、│組成,光是認清就是件困難的事,更不用說組合起來後了。

但,看到序文裡寫到「讓我們的世界每天變大一點,精彩一點」。
突然覺得,陪外甥女去韓文課好像挺不賴的(我的腦波比較弱吧!),頂多被當資深書僮而已~


----------------------------------------------------------------------------------------

第1堂:一個人會多少種語言,就有多少種生活

學語言最重要的,已經不是語言本身了,而是養成「學習的習慣」。
第一個理由,是因為需要。
第二個理由,是因為好奇。想要透過語言進入另一種文化,是開啟世界的另一把鑰匙。(P.014-015)

為了學語言而學語言,把語言當成一門學科,是貧乏而缺乏說服力的。為了生活、為了好奇,那麼語言的世界就寬。(P.018)

作者褚士瑩說他開始學習印尼語的原因,就是因為需要。因為他需要與照顧父親的印尼看顧溝通......
但當他說出要學印尼語原因時,有朋友提出「.....讓印尼看護學中文,不是比較快嗎 ?」

這句話真妙,為何印尼看護學中文比較快啊?
難道移工、新移民都是語言天才?當然不是囉~當然是因為「需要」。但溝通是雙向的,為何只有看護需要學習,而我們不需要學習呢?是不是我們在潛意識中認為「不需要」?更或許如作者所說的「是否潛意識中,我們己經決定了不得不學外語人,是所謂的『次等人』?(P.020)

Tip:
訂定合理的目標。學得「不錯」跟「精通」的區別,不在於決定要多花多少時間去學,而是決定什麼時候適可而止。(P.036)
學語言會犯的三個錯誤:學得太辛苦、背誦太多沒有用的字彙、背誦複雜的文法。(P.039)

第二個 Tip 完完全全提醒了我,到底為何買那麼多英文學習書呢?(買那麼多,也沒有比較厲害啊~)文法、字彙是基本,會議、Email 、簡報、旅行等類型的絕對不只一本而己。要丟了嗎?

 

第2堂:超低科技的祕密武器 -- 單字卡

「單字卡」幾乎是所有人都有用過的吧?!你們都是怎麼使用的呢?
讀中學時,「大家說英語」及「空中英語教室」是英文課必備的額外教材。雜誌後面有著當期雜誌的單字卡,只要剪下便可隨時背誦。或是買空白的小卡,在小卡寫上英文課本裡的單字,在上下學搭公車時可以背(但....往往搭公車時都是在睡覺~)。

可是,單字卡寫的再多,背的再多,能記得的有多少呢?更不用說,這些都是為了考試、升學壓力而做,根本不是為了自己。[這以乎又回到前面說的 學語言會犯的三個錯誤:學得太辛苦、背誦太多沒有用的字彙、背誦複雜的文法。(P.039)中的第二項《背誦太多沒有用的字彙》]

作者身為 NGO 工作者,長年來往在滇緬公路上。他隨身帶著單字卡,為什麼呢?方便隨時可紀錄下有用且實用的單字及句子,也方便隨時複習。只有生活中用得到的單字及句型,才是最需要的。

作者另外又舉了 2 個例子(P.056-057)
1. 《告別通天塔》
作者麥克 ‧ 埃拉爾為了尋找資料在義大利博洛尼亞查閱傳說中會說數十種語言的紅衣主教梅佐凡蒂資料的最後一天,麥克在檔案室中發現了一個盒子,打開後他驚訝的發現裡面是整落的小卡片......

學習語言的方法並沒有什麼特別天才之處,而是使用每一個語言學習者都用過的枯燥學習手段 -- 單字卡。P.056)

2. 《語言天才的腦內革命》
中國大陸曾經出版過一本叫做「語言天才的腦內革命」這本書,與其說這是一本書,還不說這是由五百張單字卡組成的書
書的最前面幾頁,說明學習語言的六個步驟:
(1). 反覆大聲唸十六次;(2). 想像使用場合;(3). 把握零碎時間;(4). 找關係(當我們學習的是和自己有關的語句,當然比較容易記憶);(5). 光說是不夠的(發音不好,常常是因為不會讀、寫);(6). 五感一起投入學習(學習語言的時間,其實也是需要聯想能力的)。

 

第3堂:切記!一次只能學一種語言

我大二時的室友 Winona,一年級讀的是資訊管理系,二年級轉到英文系。因為轉系,一年級沒修到的課,在二年級時就要補回來。偏偏這小姐胃口很大,迷上了西班牙的帥哥 -- 安東尼奧 · 班德拉斯,再加上哈日,她一連再加選了西班牙文及日文。

那年,每到了期中考及期末考,就可以聽到她在哀嚎~
成績嘛....要力拼三種語言,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本科英文過關,另外的.... 1 科勉強過關,另 1 科死當。(還好是選修~
那時,我就明白了。千萬別對自己的能耐太有自信,如果沒有一定的程度,別想挑戰新的語言(事物亦同)。

作者的經歷也類似,他找了 2 個不同國籍的同學互相學習語言。他教日文,一同學教韓文,另一同學教廣東話,每次三小時(一種語言一小時)。剛開始一、二星期還可以,但後來就一團亂了。

作者以「姐妹語言」(文法相似的語言,如西班牙語與葡萄牙語,法語與義大利語及日文與韓文)為例,
如果真心兩種語言都想學的話,不妨先挑一種語言基礎,基礎穩固了以後,再用這種語言的基礎,作為開始學習另外一種「姐妹語言」的跳板。(P.070)

只要不貪心,保持一次學一種語言,任何人一生夠學習語言的總數沒有上限。(P.084)

 

第4堂:到底要學多少單字才夠用?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裡面提到....大概就是學習英文大概只需要 3,000 個單字就夠用了。但對我而言,從來就不是學習多少單字的問題,而是如何應用?或是聽說讀寫的能力問題。

作者在本篇開頭的學習秘訣寫到「從在地人生活中最常出現,也最重要的字開始。
他提到在學習泰語的一開始,是在日常生活中跟路邊小販、搭車時聽陌生人聯天,或打開電視看到綜藝節目或 MV,發現重複率較高的單字。比如吃到好吃的東西的時候,咬一口就會驚嘆說「Aroy!」(哈!好像如此噯~外國人來台灣吃完東西後也是先比讚,然後說「好吃!」

但,到底學多少單字才夠用呢?
作者分享了一個初學法文朋友的例子(P.091)
一樣也是用單字卡,只要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抄在一張空白名片做成的單字卡上。就在用掉七盒名片後,也就是紀錄了 700 個單字卡後,就再也沒有新的生字出現了。

「難道法文就只有 700 個字嗎?」
當然不是,而是對作者的朋友來說,這 700 個法文單字,讓她讀一般的法文書已綽綽有餘了。難怪,我家阿娘常開玩笑的說「我現在做的事,只需要會小學四年級的數學就可以了。」

至於「聽」、「說」、「讀」、「寫」流利的定義,作者也提出了看法(P.091)
從難易程度來說,如果是自學同一個語言家族的外語,先具備的能力應該是閱讀,接下來才是聽力,學習聽的同時也就開始學習口語表達,最後也是最困難的部份「書寫」。但學習一種外語的時候,並不是聽、說、讀、寫統統都要有同樣的能力才行,因為有些人只需要能聽懂就夠了,也有些人只需要會說,但是不需要會寫。所以學語言的時候,每個人其實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來量身定做。

透過學習每一種語言的機會,重新檢視自己一直以來相信的真理,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至於學多少字,真的有那麼重要嗎?(P.104)

 

第5堂:任何外語兩個月就可以上手!

你學習外語的理由是什麼?
我學英語是因為唸了國中,教育部要我學的~(掩面)
學日文是因為.....剛好有空,高中同學要學日文缺學伴,就找上我這閒閒沒事的....
最近,表妹找我陪外甥女去上韓文....
我的理由也太........(我好汗顏啊!

作者分享了他學習外語的理由(P.108-112)
1. 為自己的人生加分;2. 出國唸書;3. 挑戰自己的腦力;4. 增加機會;5. 方便旅行。(這些理由也太宏大了吧!反觀我.....

「學一個新的語言需要多久?」是作者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
作者分享摩門教傳教士的語言訓練營,長度是 2 個月來做例子,再以本身在 NGO 的經驗來佐證,2 個月(甚至更短)學習任何一種語言的基本會話,是可行的。(畫一下重點:基本會話

作者另外用了較大的篇章來敍述他學習西班牙語的過程(P.115-122)這個例子真的很棒!強烈建議一定要看~
2001 年,作者航海去了~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港口時,買了一套附有 CD 的西班牙文教材開始練習,
從聽力開始
一星期後,他已經可以跟阿根廷同事簡單聊天了。
第二星期開始,只要一有機會就跟每個人說話,同時只要聽到一個新的字,就趕快抄下來(
看!又回到前面提過的單字卡~
就這樣,
不求快,但力求精確的學習了 2 個月。

一分一秒都在西班牙語的情境之中,這樣的學習,語言專家稱之為 Language Immersion Camp(外語魔鬼訓練營),在當地的環境下浸泡在當地語言裡,在自然的環境下學習,效果是最好的。

但如果現實條件不允許的話,塑造一個人為的環境,完全置身一個所學目標語言的環境,也可以有同樣的效果。(P.123-124)

外語學得不好,原因可能非常簡單,那就是:聽得太少。(P.127)

 

第6堂:說外語本來就是一件不自然的事,所以沒什麼自然學習法!

作者用了「沒有終生不忘的語言」做為本篇的開場白,並用一位曾登上健力士世界紀錄「世界上會說最多語言的保持者」,在某次受訪時被使用好幾種語言問「今天星期幾?」這樣簡單的問題,但卻答不出來的尷尬經歷為例。許多人認為那人是個騙子,也許不會講那麼多種語言,但作者卻認為也許只是那天很不走運,沒有準備好要機智問答。

很多人以為,一旦把學好語言,就應該跟吃飯睡覺一樣的自然,可以任意的切換。但實際上,任何一種外語,無論學習到如何精通的程度,每一次開口,都仍然必須是一種不自然的、刻意的努力結果 -- 無論外表看起來是多麼的輕鬆自在。(P.141)

在前面第2堂中提到的《告別通天塔》的作者麥克 ‧ 埃拉爾也曾說過「再怎麼厲害的語言天才,也必須要溫習或準備自己掌握能力比較弱的語言,練習幾小時或幾天才能自如地使用。」(P.144)

所以,學習外語,本來就是一件不自然的事。
哈!這結論我喜歡。但拿這理由去說服出錢讓孩子們學習的爹娘或教學認真但孩子不見得受教的老師,一定說不通的。況且,在這個「英語當道,第二外國語再加分(薪)」的社會,不學習外語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既然不學習外語是件不大可能的事,但學習外語又是件不自然的事(第6堂標題),要怎樣持續下去呢?
作者給了答案,「需要」和「好奇心」
「需要」可以簡單的解釋成「無論如何,一定得學好的」的意志力。
而「需要」無論如何都是有限的,但是「如奇心」卻可以無限擴張。
好奇心一旦點燃,讓我們不斷往前,每增加一點好奇心,就鼓勵多學習一些,因為多知道了一些事情,於是又有了更多的好奇心,就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P.146)

 

第7堂:像聽音樂或料理一樣,培養一輩子的嗜好。

我超級、超級喜歡破題的這一句話,尤其是「培養一輩子的嗜好」。
曾幾何時,學語言對我們而言變成必須,因為它是打通光明未來,跟點光明燈是一樣意思嗎?)的工具之一,甚至考個托福或多益,面試時還可以加分。小朋友教育從注重蒙特梭利走向了雙語(能多一點更好),小學生下了課,學的才藝不再是鋼琴而是英語,國中生就在準備第三外國語,好應付高中課程.....。

但學了那麼多,出門大多還只是「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  And you?」
在這篇,作者提到了他認為很有趣的一點,「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學語言是老師的事情,出學費就好,其他都跟自己沒關係......」(P.160)。這,似乎也是時下很多父母的狀況....。作者提到,在孩子小時,大人有沒有能陪孩子共讀,是決定孩子未來語言能力的關鍵。十分認同這點,「共讀」這事真的很重要。而且,「共讀」時光可增進親子關係,這點更是大大的加分。

回到標題「像聽音樂或料理一樣,培養一輩子的嗜好」
作者說「學習語言就像學習烹飪,當你學習一種菜式以後,要再學另外一種地方菜,就容易得多......」(P.161)
沒錯,但前提是要先培養興趣吧!哈~所以,我喜歡這段話後面的那句「培養一輩子的嗜好」,若能先培養出興趣或嗜好,自然而然會打從心裡的愛上這事,那語言就不僅是工具,學語言也不會是壓力了~

這篇裡還有一個重點,如同整本書不斷在講的一個觀念,就是「世界觀」。忍不住又要加星、劃重點了~
我們時常將「全球化」,簡化成為「學習外語」,問題是語言如果沒有世界觀的反思,被建構過的社會文化架構框架住,不大可能像許多家長期許的,只是因為學習外語,下一代就變得更加幸福快樂。(P.174)

 

第8堂:掌握語感,13種口味的英國全包辦!

這篇....唉~要怎講?拜託!買書來看吧!
因為作者舉了太多在地人用語、或方言的比較了~非常好玩!

怎麼說呢?作者用他十多年前到了英國北方的約克夏郡時遇見的狀況來舉例。
沒有人會懷疑他不會說英語,但只要一開口,就會被貼上了「外地人」的標籤。並不是因為他的長相是亞洲臉孔,而是他的用語沒有在地化。作者舉了數個例子,真的不在當地生活過是不會明白的。這種狀況,他稱之為「語感」

而這種狀況不是只有在約克夏郡才有,英國有 13 個傳統方言區,就有 13 種不同的語感。
如果你還不了解,用台灣的例子來說,你或許就懂了~
台灣不大,但腔調從南到北也是各有特色,各族群的本色演出的腔調外,最讓人印象深刻大概首推尾音會飄的中部腔(或所謂的台中腔),或人人身邊幾乎都會有一個ㄢㄤ不分的朋友,還有宜蘭的「勁」語錄 --  「勁」好呷、「勁」水、「勁」緣投....等。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有時刻意模仿還模仿不來的~

「語感」:是土地活起來的獨家配方(P.189)
這句話,好有畫面唷!
有沒有遇過一種狀況,聊天聊到一半,突然對方跟你說「ㄟ,好像講起來不大順」、「好像腔怪怪的」、或「不知道,就是少一味」。就是少一味,少什麼味?在地的語感味。

最後,用作者提的一個例子來結束這篇,你也許也會「會心一笑」~
你是我的好朋友。
  This is my mate.(英國或澳洲)
  This is my buddy.(美國)
(P.188)

 

第9堂:愈感受自己的無知,對世界愈好奇!

透過自己的雙腳去走,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但是還想要更多,更想要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這就是許多旅行者自然而然走上學習語言道路的故事。(P.201)看到這段,我想起今年在維也納旅行時住宿地的房東。

5 月中時,排了一趟自助去了歐洲。這不是我第一回到歐洲旅行,但在選擇維也納住宿地點時,卻是第一回不是透過任何訂房網系統下單,而是在 Blog 中看到有人招租,還註明短期可,然後就寫信跟她聯絡了。

維也納住宿的房東其實是二房東,高中畢業後就到法國唸書學音樂。男朋友是法國人,也是學音樂的,這回是來奧地利是因樂團的交換樂手,要待上一年。所以,她就跟著申請來了維也納。

第二天的晚上有機會深聊,
她分享這 6 年在國外的事,當然除了音樂學習外,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語言學習技巧了。沒想到這小妮子居然說,她都「自學」。

啥??自學?真的太令人訝異了~
她說第一年到法國時,有去上了語言學校,這是大學對外籍生的規定。但,3 個月後她就開始翹課了。因為學校教的,土法煉鋼的從基礎開始教,這不是不好,只是不是她需要的。她要在當地生活,就得更生活化,且跟她的學習能聯結的詞句。所以她翹課了,但錢還是照繳~XD

她在 youtube 找影片學習(果然 youtube 跟 Google 一樣,是大家的老師之一),然後每天逛超市或在公園運動。探索世界及學習,最重要的是「聽」跟「看」。她後來用這樣的學習方法,又學了義大利文。而德文是到了維也納才學的。

問她,為何學了法文,又學了義大利文?義大利文在法國用到的機會沒有高啊!
因為「好奇」(我當下只想到,不是說「好奇心殺死貓」嗎?怎會因為好奇呢?)
在她學會法文後,可以用法文聽歌劇,當然令她高興。但她不滿足了,因為歌劇就是要聽義大利的啊~

在看到「我的世界,因為語言大了好幾倍」(P.202)這句後,突然可以明白。一樣是留學生,但她的世界在她踏出語言學校那步,就已經與他人不同了。

 

第10堂:我變得更謙卑!

千萬不要因為過去在學校經驗懷疑自己學習語言的能力。(P.227)

受傷造成頸椎重壘後,沒幾年我就發現,好多的音,我無法發的很好。比如:「ㄖ、ㄋ、ㄌ」,所以我肉、露不分。英文則是音標有「f, v」還有字母有 er, or 的音,都很難發音的很正確。

有一回,在教會被一個弟兄在眾人面前糾正了 World 及 Word 的音準。老實說,他示範完後要我再跟著講一次,講了許多遍,我真的覺得沒什麼不同。但他一直不滿意,愈糾正愈氣,大概覺得我是一塊朽木了吧~

也許是在眾人前糾正,我感覺非常沒有面子,但又不好反駁,因為這位弟兄是英文系的。但這件事,使得我好幾年不敢在大家面前講英文,甚至在公司時如遇到要幫忙接從外國來的電話,我都講的小小聲,深怕被別人聽到。但這樣真的不是件好事,尤其在工作上,所以我決定面對它。一開始,當然是買書在家裡自學,然後再去上課。我不敢說自己變的很好,但與過去相比,真的相差挺多的。XDDDD

後來,當年糾正我發音的弟兄在職場上也被糾正英文,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似乎是件很嚴重的事,應該是對這英文系出身的他有點打擊....以致於後來轉行,而且是反差相當大的行業。

看到本篇開頭,作者用一件多年前當翻譯的糗事來開頭,告訴大家「對於語言這件事情,抱著更謹慎、更謙卑的態度。」(P.223),想起了這件事。

最後就用這篇最後一句,同時也是這本書的最後一句話來結論吧!
「不以語言作為炫耀的工具,也不把語言當作武器,這應話是我對於學習外語,最欣賞的態度吧!」(P.245)

 

 

2019 年,《給自己的10堂外語課》出了(系列突破100000本激勵人生版)了
哪裡買?

給自己的10堂外語課(系列突破100000本激勵人生版)
哪裡買:
博客來:https://ibestfun.net/2icS7
金石堂:https://www1.gamepark.com.tw/2icS9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nnie。寫生活 的頭像
    Connie。寫生活

    Connie。寫生活

    Connie。寫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